普健生物 http://kx.atagenix.cn/ 2022-05-30
为什么说CHO细胞是细胞界的高富帅呢?其实,早在8年前,它的身价就已经成功超过500亿美金了。不过和大部分成功人士一样,它的背后也藏着一部血泪史。
Long long ago(怎么有种讲故事的前奏?),CHO也仅仅只是一种名叫中国仓鼠的生物上的一款默默无闻的卵巢细胞而已。但是,也就那么短短的几年时间,它就成功逆袭,称为一名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So,它是如何开启从diao丝到高富帅的逆袭之路的呢?
让我们将时间拉回1919年。北京协和医院的E.T. Hsieh博士在研究肺炎球菌感染时,因为一时没找到实验室的专用小鼠,于是就把泛滥的中国仓鼠逮了一些用于实验。可是,谁也没想到,也就是这么一个堪称极度不严谨的操作,居然将中国仓鼠们带上了一条被驯化成为实验动物的“不归路”。虽然我们也不知道当年那群在京郊瞎晃悠的仓鼠们会不会后悔当时没有规划另外一条行动路线......
1924年,另外两名协和工作的研究人员Jocelyn Smyly和Charles Young,无意中发现中国仓鼠居然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利什曼原虫进而引发Black fever黑热病,于是,中国仓鼠宝宝们至此彻底沦为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实验证明了中国仓鼠在医学界的巨大作用。
1928年,又是协和医学院(为什么感觉他们好像和中国仓鼠似乎杠上了),一个叫Marshall Hertig的研究人员将150只中国仓鼠带到了哈佛医学院,原本只是希望将其建成一个品系,但是...结果他失败了!
1943年,现代遗传学的先驱Guido Pontecorvo通过低倍显微镜观察中国仓鼠的染色体,发现他们居然只有14条染色体,相比其它实验鼠来说,少了一半以上,然后,中国仓鼠则再次为染色体研究开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48年12月,在某个夜黑风高的深夜(而且还是某寒风凌冽的冬天),Dr.Robert Briggs Watson受美国北部最大实验动物供应商Victor Schwentker嘱托,带着20只中国仓鼠,穿过纷飞的战火,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美国的旧金山,一路转辗,终于在纽约成功交付到Victor Schwentker手中。
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Victor Schwentker两年的精心呵护下,中国仓鼠终于被驯化成一种实验室动物品系。当然了,在这其中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哈佛大学的George Yerganian在效果更好的显微镜下,发现中国仓鼠有22条染色体,而不是14条,可即便如此,中国仓鼠依然有着其他小鼠无法比拟的优势。
Yerganian在长期饲养中国仓鼠的过程中,针对其特性,摸索出了一套专门的饲养方法,并将此套方法公之于众。但或许是因为这些小可爱们因为水土不服,又或者是因为上述的这些饲养方法都不太适合所有中国仓鼠族群,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Yerganian成为了中国仓鼠在美的唯一供应商。
1957年,Dr.Theodore T. Puck和Fa-Ten Kao在波士顿癌症研究中心偶得一只雌性中国仓鼠(我们绝对想象不到这只仓鼠却是被放在提篮里,乘坐2天火车才最终抵达实验室的),并成功分离出我们熟知的CHO-K1细胞系,因为该细胞快速悬浮生长和高蛋白表达的特性,最终使得CHO细胞在科研和企业获得普遍的应用。
1984年,Genentech公司首次实现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并于1987年成功获批上市,可以说这是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生产蛋白药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之后,更多的外源蛋白基因被转染到哺乳动物细胞中,从而让一些有价值的蛋白实现了持续性地表达,比如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尿激酶(urokinase)、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单克隆抗体等,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生物药工业的发展。
而随着CHO细胞在实验室的普及,科学家成功分离出不同亚型的CHO细胞株,比如CHO-S, , CHO DXB11, CHO DG44, CHO-M以及近年来受到持续关注的GS基因敲除CHO细胞。
至此,CHO才真正实现了“鼠”生巅峰。
目前,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是生产蛋白类药物的第一选择,和其他系统相比,CHO细胞的优点如下:①对蛋白有准确的加工、修饰功能,其表达的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更接近于天然蛋白;②细胞耐受剪切力和渗透压的能力相对较强,可根据培养要求选择可贴壁培养或悬浮培养的方式;③整合外源基因后的细胞稳定,重组基因能高效扩增和表达;④表达的目的蛋白可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并且CHO 细胞只表达少量的内源蛋白,有利于目的蛋白的提取。普健生物为您提供专业的蛋白表达服务,更多CHO的知识,可以点击“XtenCHO高密度表达系统”